——从《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到《松原力量》,一位音乐人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当《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的旋律在松原大剧院响起,当《松原力量》的歌词被东北老铁们传唱成“振兴宣言”,音乐人荀中华正用作品证明:好音乐不仅能触动心灵,更能凝聚时代精神。从个人叙事到家国情怀,从文化传承到社会公益,他以音乐为笔,书写着一部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生命之歌:用音乐解码人生哲学
2025年爆红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其创作灵感源自荀中华与300位普通人的对话。他走访养老院、工厂、学校,记录下查干湖渔民的冬捕故事、创业者的失败经历、乡村教师的坚守初心,最终将这些素材转化为歌词:“有人是散文,潇洒不羁;有人是兵书,铁骨铮铮。”
这首歌的MV采用XR技术,观众可“穿越”至不同人生场景:在查干湖与渔民共舞,在创业园区与工程师对话。上海中学将其纳入德育课教材,学生反馈:“比游戏更感人,比课本更难忘。”更令人动容的是,荀中华将歌曲版权收益捐赠给“乡村教师成长基金”,目前已资助800余名偏远地区音乐教师培训。
展开剩余62%在《初夏的风》中,他以“昏黄路灯拉长孤独身影”的意象,触碰都市人的情感痛点。这首歌的编曲加入大提琴与小提琴对话,被乐评人誉为“中国版的《Yesterday Once More》”。
时代强音:以音乐助力东北振兴
作为松原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荀中华始终关注家乡发展。2025年推出的专辑《松原力量》,以质朴歌词与现代节奏诠释东北精神:“松花江的水,黑土地的粮,咱东北人,骨头里带钢!”这首歌曲荣获松原市“最佳城市宣传歌曲”奖,更被当地企业作为招商片背景音乐。
在影视领域,他为央视热播剧《我叫王土地》录制的马头琴、呼麦与长调,让观众在光影间触摸草原灵魂;为音乐剧《草原运河》创作的交响乐,展现了一代人“改天换地”的豪情。该剧导演表示:“荀老师的音乐让戏剧有了筋骨。”
荀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更体现在公益实践中。他发起的“非遗生态计划”,将濒危乐器融入环保歌曲,收益用于科尔沁沙地治理;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守护家园》,被全国200余家医院用作抗疫宣传曲。
文化自信: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从《神奇的乌兰敖都》到《查干湖祭湖词》,荀中华的作品始终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他创作的《额吉的歌》,以温情旋律传递母爱,被蒙古国观众称为“草原上的《摇篮曲》”;《为国而战》则以激昂曲调致敬家国情怀,成为军旅题材影视剧的“标配”配乐。
在国际舞台上,他以“音乐外交官”的身份,用《丝路长歌》等作品展现中国文化包容性。2025年,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中国音乐之夜”,用马头琴与爵士钢琴即兴合奏,让外国使节惊叹:“原来中国音乐可以这么酷!”
面对“传统文化如何创新”的命题,荀中华的回答掷地有声:“传统不是枷锁,而是翅膀。我们要用当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让年轻人爱上自己的文化。”
从草原到世界,从琴弦到人心,荀中华正以音乐为舟,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正如他在《未央》中所唱:“青铜与代码共鸣,敲响新世纪的晨钟。”这位音乐行者,仍在路上。
发布于:河南省南京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