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治病得熬数月,其实这是大误解!
中医最早本就用于急救,古代伤寒、天花等急症,全靠中医方子救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还记载过用人工呼吸救上吊窒息者,这哪能算 “慢”?
为啥现在大家觉得中医只治慢病?主要俩原因:一是多数人刚生病先找西医,等西医治不好、拖成疑难杂症或慢性病,才想起中医;二是部分中医水平有限,有的懂开方不会针灸,有的会推拿不懂辨证,药师连基础医理都不清,疗效打折扣,慢慢就留下 “中医治慢病” 的印象。
但懂行的都知道,中医急救不含糊。去年春天我就遇过一个紧急癃闭(排尿困难)患者,针灸加中药,第二天就见效,今天就说这案例和背后的中医道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25年春,我接外地会诊邀请,患者62岁,得癃闭12年,近两个月突然加重,没法自主排尿。在当地中西医治了一个月,只能临时缓解,停药就复发,最后请我过去。
我当天乘车赶到,进病房就见患者表情痛苦,肚子鼓得像皮球,他说已三天没尿,小腹胀得又疼又硬。凑近能听见他呼吸时喉咙 “呼噜呼噜” 的痰声,说话气短,这几天基本没进食,人很虚弱。
摸脉是沉弦细数且无力,看舌象,舌体偏瘦、舌质红、舌苔少。这是阴虚气弱、痰阻窍道的问题。
中医里,癃闭的核心多于膀胱 “气化功能” 相关。膀胱像 “储尿袋”,需阳气推动才能排尿;肾 “主水液”,肾阴不足则水液代谢乱;气能 “行水”,气虚也推不动尿液。患者年纪大,肾阴阳俱虚、气虚,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聚成痰浊,堵在尿道窍道,像水管被杂物堵,尿自然排不出。肚子硬、有痰声是痰浊阻滞,气短、脉无力是气虚,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辨证就准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针对这问题,我开了内服方:黄芪、熟地黄、泽泻、茯苓、猪苓、知母、黄柏、贝母、升麻、肉桂,共 10 味药。
黄芪补全身之气,气足才推得动尿液;熟地黄滋阴补血、益肾填精,解决阴虚;泽泻、茯苓、猪苓是 “利水三兄弟”,帮膀胱排水;知母、黄柏清热滋阴,防阴虚生内热又不损阴液;贝母化痰散结,给尿道清淤;升麻升提气机,中医升清才能降浊,气往上提,浊尿才往下排;少量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激发膀胱气化功能,还不和地黄、知母冲突,实现阴阳互补。
光吃药不够,当天我给患者扎了针灸,选中极、关元、气海(调理膀胱气化)、三阴交(健脾益肾、调水液)、太溪(补肾阴)。针灸能快速疏通经络、激发气血,和中药配合效果更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天一早,家属报喜,患者已能自主排尿,腹胀也轻了。这就是中医 “效如桴鼓”,辨证准了,急救一点不慢。
第三天,让患者继续吃内服方,再加外敷方:商陆、皂荚、大蒜捣泥,敷肚脐(神阙穴,直通脏腑)和脚心(涌泉穴,肾经起点)。商陆峻下利水,皂荚化痰开窍,大蒜温通经络,外敷通过皮肤吸收药效,帮打通窍道、促排尿。
当天下午,患者排尿基本正常。之后我根据他的恢复情况,调整内服方十几剂。比如气虚好转就减黄芪量,加枸杞子补肝肾。慢慢调理,他的腹胀、痰声、气短全消,彻底康复,随访半年没复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做医生得有分享精神,藏方子只会让中医退步。我把两个应急外用通尿方分享给大家(孕妇禁用):
第一个蚯蚓明矾方:明矾研粉填满肚脐,十几条活蚯蚓泡淡盐水,时不时用棉签蘸泡过的盐水滴肚脐,等明矾融化,约1小时,小便一般能通。蚯蚓(地龙)清热利尿、通络,明矾收敛燥湿,配合快速通窍利尿。
若这方法不管用,肚子、膀胱胀得疼,就用商陆皂荚方:商陆、皂荚,加几瓣大蒜捣泥,敷肚脐和脚心,敷一阵尿就能慢慢排。这方子力道大,商陆、皂荚峻下通利,适合急症。
最后提醒,这些方子要辨证用!比如湿热下注(舌苔黄腻、小便黄赤)导致的癃闭,或其他基础病,就得调方子。遇排尿困难急症,最好先找医生辨证,别盲目用药,这样才安全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南京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