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聊到清朝,往往想到的是晚清时候的衰败和那些让人憋屈的不平等条约。但其实,清朝并不是个一直走下坡路的朝代。它也有过特别辉煌的时期,比如那个让全世界都眼红的康乾盛世。
战斗力超强不说,清朝最牛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地盘有1316万平方公里那么大,比现在还多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呢。
清朝能有那么大的地盘,多亏了康熙、雍正还有乾隆这三位皇上拼命打拼。到了乾隆当家的时候,清朝的地盘简直大到了极点。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个皇上,他一共坐了六十年的龙椅。
他手握大权,实实在在管了六十三年又四个月,算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长,掌权也最久的皇帝了。他接过康熙和雍正打下的文治武功基础,更进一步把各个民族都团结到了一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当权那会儿,不顾大家的反对,硬是要派五万大军去北方。没花多久,就把那片最大的地方,稳稳当当地划进了咱中国的地界里。
乾隆时期如何让中国领土大幅扩张,他到底用了啥方法?那时候,清朝又新添了哪些地方呢?
【双方关系多紧张】
清朝是由满洲的贵族一手创立的,它接手了明朝留下来的地盘和那些规矩。对待少数民族,清朝还算友好,不过跟准噶尔汗国之间,那矛盾可就没少过。
准噶尔部落盘踞在伊犁河谷那块地方,他们的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最牛的时候,他们能和清朝平分秋色,说实话,清朝统治的那好几百年里,准噶尔绝对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一个少数民族势力。
从康熙那时候起,皇上就有了要摆平准噶尔的心思。可这一搞就是七十年,直到乾隆皇上在位,准噶尔的地盘才真真正正地并进了咱们中国的版图里。
准噶尔地处很特别,就在中原大地的边边角角上。
打从老早以前,中原的那些王朝对这一带的管理都挺马虎,没能一直派人来或者设个机构好好管管这儿。
1678年的时候,准噶尔部开始积极对外拓展地盘,打进了哈萨克汗国,攒下了不少打仗的实力。之后,他们继续往南推进,打算进攻大清的地盘。
那时候,康熙皇帝正坐龙椅,他刚刚把台湾给收复了,连口气都没喘,就立马转头去对付北方的战事。
噶尔丹跟清朝开打后,一口气打进了蒙古、青海那些地方,硬是让蒙古周边的部落跟着一起对抗清朝。到了1690年那会儿,噶尔丹的势力已经壮大到快逼近紫禁城了。
康熙帝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又一次亲自带兵出征,他从京城出发,快速攻打噶尔丹,挡住了他们继续往外扩张的路。
不过因为噶尔丹势力实在太强,准噶尔部迟迟不肯向清朝投降,两边经常爆发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乾隆皇帝一坐上龙椅,就立刻把收拾准噶尔的事儿提上了议程。没多久,他就把准噶尔整个地盘给摆平了,直接划进了咱们中国的地盘里。
【一击制胜快人心】
噶尔丹有三个儿子,他走后,这三个小子就为了王位争得不可开交,搞得家里鸡犬不宁。过了好些年,那木扎尔靠着老妈的支持,把不是正室生的哥哥给打败了,最后自己当上了皇帝。
他当上皇帝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所以国家大事主要是他妈妈和姐姐在负责。
那木扎尔个性十分倔强,老爱跟姐姐对着干,老是不听话,这让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很不高兴。
他亲哥达尔扎后来跟大臣们一块合计,想要篡夺皇位。他们发动叛乱,把他从皇位上拉下来,达尔扎自己就当上了新的老大。
达尔扎行事果断狠辣,行动迅速,他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一上台,他就着手清除异己,一连干掉了好几个有权有势的大臣,结果搞得准噶尔内部大乱。后来,准噶尔朝廷里的大臣们,为了保命,都忙着往清朝逃跑,去寻求庇护。
乾隆皇上从坐上龙椅那天起,就一直盯着西北那边的情况。听说准噶尔那边好几个头头儿都投降了,他心里就琢磨着,趁着他们内部乱,赶紧打过去,把这心头的大石头给搬了。于是,他专门下了道命令,说:“这时候正好动手,给前两朝出出气。”
那时候,朝廷里不少人都跳出来说,现在打过去不是时候,可乾隆皇帝就是不听,硬是要干。到了乾隆二十年,他不管别人怎么想,直接派了五万大军,带上十七万匹马和两万头骆驼,浩浩荡荡就往北去了。
那时候,准噶尔军队因为战乱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没法再跟朝廷抗衡了,所以清军这次打仗特别轻松就赢了。
伊犁的老百姓,因为贵族们老挑事儿,闹得战乱不断,心里头早就对那帮统治阶级憋了一肚子火。所以,当清朝人打过来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没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对抗。
清朝的那些当官的瞧见这情形,赶紧把之前定的对老百姓好的政策给落实了,结果准噶尔的老百姓都很买账。这样一来,清政府在收服西北的路上,也得到了周围牧民和其他各族人的帮忙和支持。
得说一下,清军去打达瓦齐那会儿,路上的老百姓竟然自发地走出来,捧着奶酪,牵着羊马迎接清军,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的支持。
达瓦齐的兵马,那可是准噶尔的一大战斗力,清军一直对他们挺头疼的。但这次打仗,他们却没看清形势,没打就投了降,战乱还没真正开始,他们就各自溜之大吉了。
乾隆打败达瓦齐后,继续对准噶尔用兵。他为了拉拢人心,对那些在战斗中出过力的准噶尔将领大加奖赏,给他们许下了高官和厚待。比如,他把车凌封为了杜尔伯特部的汗,阿睦尔撒纳成了辉特部的汗,班珠尔则被封为和硕特部的汗。
按常理讲,阿睦尔撒纳老早就向清朝投降了,应当完全听清朝的。但他投降后却不服清朝管,仗着自己手里有兵,开始起了反心。他不仅在准噶尔自封总汗,还大力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且他连官服都不穿,清朝给他的黄带孔雀翎也不要,更离谱的是,上班时他都不用清朝发的官印,还是拿着准噶尔的公文来办事,甚至调兵在哈萨克边境巡逻。他这心思,明摆着没安好心。
乾隆爷早就盯上阿睦尔撒纳那些小动作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事儿,他老人家亲自下令,让阿睦尔撒纳赶紧来京城见他。打算等阿睦尔撒纳一到,就把他和他的帮手们一网打尽。
可乾隆皇帝还没来得及动手,阿睦尔撒纳就先闹起了反,带着手下摆脱了清军的束缚,一路奔到伊犁那边,自己动手攻击起附近的清军来,结果害得班第、鄂容安他们丢了性命。
乾隆爷一看这局势变得这么快,心里头那个惊讶啊,马上就又派了一支队伍,二次出兵去伊犁。这次乾隆爷心里头有底,信心满满,他跟准噶尔的各个部落好言好语地商量,又讲道理又说感情,结果没多久,就连着攻下了好几座城。
那时候,准噶尔那边内乱一直闹个不停,再加上瘟疫到处蔓延,导致好多人和牲畜都死了。
因此,清军仅仅花了四个月,就轻轻松松地到了伊犁,直接朝着阿睦尔撒纳的营地进发,没费多大劲儿。
乾隆二十二年秋天的九月里,阿睦尔撒纳不幸染病天花,年纪轻轻地就走了,那时候他才35岁。他一走,准噶尔那边儿就算安定下来了。
后来,清朝的军队开到了喀什噶尔,把那边搞事的政权给收拾了,彻底把天山南边的地方都摆平了。这样一来,西北那边几十年的分裂状况就算是到头了。清朝对新疆的掌控,也因为这次行动变得更强了。
【造福后世纳领土】
乾隆爷搞定准噶尔的叛乱,把那边给统一了之后,就把西域这块地儿的名字给改了,叫新疆,还正式划进了咱中国的地盘里。
乾隆爷吸取了之前朝廷不管北部地区,任由其发展的教训,特意在新疆搞了个伊犁都护府,专门负责新疆那边的事儿。他还把其他民族的人迁到新疆去,这么做让少数民族更快地融入了咱们汉族的文化里。
而且,乾隆派了大批士兵驻扎到北部,还在边境线上建起了军事岗哨,防止邻近国家骚扰新疆。
这次打赢准噶尔,不光是因为清朝军事上厉害,乾隆皇帝的招数也起了大作用。在平定准噶尔的战斗中,乾隆是又打又拉,啥手段都用了。
乾隆一步步加强攻势,不断派遣精兵强将前去驻扎,从内部瓦解准噶尔的势力。这样一来,对准噶尔的领导层产生了巨大的震慑效果。他用强硬的方式,严厉惩处了那些带头搞分裂的头目。
2、借助宗教和经济的影响力去帮助外蒙古的老百姓,通过讲道理、谈感情的方法来赢得他们的心。
3、准噶尔那边后来虽然被摆平了,但乾隆皇帝还是挺体恤当地老百姓的。他大手一挥,废掉了准噶尔那些游牧封建贵族搞的农奴制,让好多苦哈哈的农民得以解脱,这样一来,西部边疆的经济和农业也跟着沾了光,发展得更快了。
他一带头,西部的好多荒地都被开出来了,生产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根据一些资料,1766年那会儿,新疆绿营军种的田地就已经有179290亩那么多了。再到1775年,新疆的牧民们自己开垦的田地也涨到了280253亩。这新疆农业一发展,连带着工商业也跟着起来了。
清朝政府为了更有效地管辖新疆地区,就在那边搞了个铸钱的地方,大量生产乾隆通宝钱币。这样一来,从经济上来说,中原王朝对西部地区的掌控和影响力就更强了。
乾隆爷在位的时候,除了搞定准噶尔那档子事儿,他还老往西南地区派兵。他手段硬气,硬是让缅甸国王低头,认了清朝当老大,还得给咱进贡。
乾隆36年那会儿,他为了把统治搞得更稳当,决定收拾大金川和小金川的土司。他多次派兵出去打仗,就是为了确保咱们国家的地盘不被侵占,守住了国家的边界。
乾隆皇上在打仗这事儿上,那功劳可真不小,连英国有名的地理政治专家麦金德都夸过他,说乾隆是世上难得一见的地缘政治高手。
人们常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乾隆爷收复了西域,把准噶尔的叛乱给摆平了,把这块广阔的地盘划进了大清的版图。这一举动让大清的名声大噪,周围的好多中亚国家一看,都赶紧跟大清示好,愿意成为大清的附属国。这样一来,给大清带来了不少好处。
乾隆爷当家那会儿,地盘可大了去了,大清国不再死守着老一套的“中原跟四周”、“皇上跟外族”的想法。
那时候,一个由众多民族和广阔地域组成的大一统中国,在地球上崭露头角,彰显出它的雄厚实力。但遗憾的是,清朝的辉煌没能一直持续下去,没过多少年,西边就冒出了一帮更加强悍的对手,跟清朝杠上了,最终一步步把这个强大的王朝给推翻了。
牛海桢谈乾隆时期清朝攻打西北准噶尔蒙古的策略牛海桢研究了乾隆年间,清朝是怎么用武力征服西北的准噶尔蒙古的。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清史研究所的学者。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清朝对西北的准噶尔蒙古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牛海桢深入探讨了这些行动背后的政策考量。他指出,乾隆帝为了稳固边疆,扩大清朝的疆域,决定对准噶尔蒙古进行武力征服。这项政策不仅仅是为了领土扩张,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清朝的统治。牛海桢分析了清朝在军事行动中的战略部署、兵力调配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他强调,清朝在武力征服准噶尔蒙古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此外,牛海桢还提到了清朝在征服准噶尔蒙古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巩固新征服的领土,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他认为,这些治理措施对于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牛海桢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乾隆年间清朝对西北准噶尔蒙古武力征服政策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聊聊《清代皇帝小故事》里的乾隆爷弘历在中国文史网上,能看到关于乾隆帝弘历的一些介绍。这位清朝的皇上,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弘历,他当皇帝的时间可不短,把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特别看重文化,搞了好多大动作,像编《四库全书》这种大工程,就是为了把咱中国的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乾隆爷喜欢艺术,也玩得转政治。他对内把国家管得挺好,对外也打了不少胜仗,让大清国的名声更响了。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爱好,比如爱写诗,虽然水平嘛,各有各的看法,但那份热爱文化的劲儿,还是值得点个赞的。总的来说,乾隆帝弘历在清朝历史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故事多得很,想了解他的话,中国文史网上还有更多详细的内容等着你去探索呢。
南京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